“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2011年12月27日 10:48      点击:[]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总学时数:64学时 讲课学时:64学时

分:4学分

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10年修订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课程。授课对象为大学本科和专科生。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二、教学内容以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地认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五节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一、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

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重点难点: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预期目标

四、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五、关于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 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重点难点: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四、与时俱进以及理论创新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内容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新民主主义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两大历史任务的关联

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五、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本章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三、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二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四、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

五、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六、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同通常说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这个理论怎样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主要内容: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二、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重点难点:

一、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如何认识这一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所有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前我们党进行过探索但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中国之所以会发生“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左”的错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的、清醒的认识,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有了科学的认识和准确把握,从整体上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起点问题,构成了邓小平国情理论的基础。本章就是要说明应当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它同过渡时期的区别和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制定什么样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主要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二、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难点:

一、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中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

七、关于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目的: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理论是邓小平在科学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最主要方面。关于改革,主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关于开放,主要是阐述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重点难点: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二、关于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三、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

四、关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的:本章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包括经济制度和体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

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本章首先帮助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选择的历史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和内容,指出它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长期理论探索的重大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所以应当进一步了解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强调应当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坚持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搞清楚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

三、统筹城乡发展

四、统筹区域发展

五、积极扩大就业

重点难点:

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问题

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四、关于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阐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的有关问题,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法治的联系和本质区别。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和多党制?为什么要积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帮助学生了解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进程中吸取人类文明成果时,必须分清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理论在国家和法的理论上的根本区别,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四、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重点难点:

一、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为什么在目前还必须强调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二、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

三、为什么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四、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阐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解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阐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方针政策,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基本方针政策。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一、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

重点难点:

一、文化、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三、关于建设和谐文化

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五、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介绍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了解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针政策。

主要内容: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重点难点:

一、如何理解“社会”的含义

二、如何理解“和谐”的科学内涵

三、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四、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

五、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认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学习我们党关于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立场、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了解我们党和人民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把握建国50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的两个重要历史过程;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确立过程、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推动作用;了解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极端重要性,学习掌握“和平统一,国两制”构想在新形势下的坚持和发展。

主要内容:

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第二节 “一国两制”的实践

一、“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二、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重点难点:

一、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二、如何理解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战略构想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三、关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一国两制”思想的发展

四、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问题上的方针政策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点,认清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条件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通过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和作用提高的分析,明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重点难点:

一、对战后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认识

二、关于和平发展的道路

三、关于“和谐世界”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完成这一事业,必须坚定地依靠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必须加强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帮助学生认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本力量,没有广大群众的充分发动、参与和创造性的实践,任何社会变革都不会取得成功;进而帮助学生树立群众观点,掌握群众路线,把自己融入广大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一、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四、巩固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三、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三、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与优良传统

四、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五、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重点难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三、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四、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五、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方面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充分认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途径和重大意义。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节 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节 加强党的建设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重点难点:

一、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二、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三、如何理解新时期党的建设是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党的先进性建设

三、课时安排: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0学时)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2学时)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6学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4学时)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4学时)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6学时)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4学时)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6学时)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4学时)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学时)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学时)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和实践(2学时)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2学时)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2学时)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学时)

四、教学方法

教学中把握的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切实保证理论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二,突出“概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科学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第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一,理论解析的背景透视法。

第二,内容组织的专题或案例讲授法。

第三,学生参与的课堂讨论法。

五、成绩考核方式

开卷考试

六、制定本教学大纲的有关说明

1、本大纲严格依照教育部相关文件以及教学大纲制定而成。

2、本大纲适用于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所有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

3、主讲教师根据本教学大纲,制定具体的授课计划与实践教学方案。

上一条:坚守主阵地 唱响主旋律,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全面改善
下一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关闭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经济开发区唐骏欧铃路99号    电话:3821957    邮编:255130

版权所有:Betway必威·(中国)中文版App下载